首页 > 志愿服务
贡献银发力量 我们身边的“老伙伴”志愿者
日期:[2024/12/24] 作者:[张庙街道]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穿梭在张庙街道各小区高龄独居、纯老老人的家中,想老人们所想,帮老人们所需。他们与这些老人非亲非故,但却被誉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就是张庙街道“老伙伴计划”志愿者。“老伙伴计划”是由上海市民政局发起,由年龄在70岁以下的低龄老年志愿者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提供以互助关爱为主题的志愿服务。这种社区支援、老人互助的志愿服务,正逐步成为张庙街道社区里的一种互助养老新模式,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志愿者团队和个人。

18名志愿者结对108位高龄老人,通河一村“老伙伴计划”志愿团队为社区高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他们细心观察、耐心询问,从生活习惯到实际困难,从兴趣爱好到特殊需求,用心记录、贴心服务、真心奉献,与高龄老人建立深厚的信任。对于行动不便但身体状况尚可的老人,志愿者们采取定期电话问候与上门探访相结合的方式,时刻保持紧密联系,让老人感受细致入微的关怀;对于生活困难、身体虚弱的老人,志愿者们则将重点放在上门关怀慰问上,元宵送汤圆、端午送粽子、重阳送重阳糕...将祝福和温暖送到老人心坎里。

通河一村“老伙伴计划”志愿团队已逐渐成长为一支充满爱心与行动力的志愿服务团队,在社区里发挥关键作用,以实际行动诠释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志愿精神。

家住呼玛二村的杜建合,今年68岁,她深受结对老人的喜爱和信任,不仅因为她热情、乐于助人,更因为她的真诚和责任心。

小区中有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有基础疾病,需要经常去地段医院配药,杜阿姨知道后就帮老人去配药,刮风下雨也不间断;另一位老人,因为腿脚不便不方便出门,有次杜阿姨去看望她的时候,老人随口说了想理个发,但是自己出门不方便,晚点让子女想想办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杜阿姨知道居委最近正好有公益理发活动,马上就帮她报名了,并在老人家里陪同等待理发师上门理发;还有位老人,前几天腿还好好的,突然第二天起床后发现腿走路有点碍脚,不那么灵活了,老人把这事跟杜阿姨说了,从老人的表述中,能感觉到老人自己也有点担心但又不想麻烦子女,杜阿姨觉得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能麻痹大意,最终跟居委一起联系了老人的子女,去医院治疗。老人子女告诉杜阿姨:父亲一直都是这样的,老怕麻烦我们,还好你告诉了我们,有你结对关心父亲,我们很放心。

吴红英,泗塘四村的居民,今年70岁,退休以后一直坚持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及各项为民服务活动,特别是对小区里老龄独居老人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小区的每个角落都留下她匆匆的身影,她长期默默无闻、不思回报的助人为乐、服务社区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周围的人。她有一副热心肠,陪老人们唠唠家常,聊聊往事,老人们的心情都很舒坦;有时,她还会根据老人的不同口味,做一些小点心给老人,让他们尝尝鲜。她无微不至地关心老人们的生活状况,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作为一名布艺画达人,她经常将制作的布艺画分享给周边居民,并将制作布艺画的技能教授给喜欢布艺画的居民,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布艺画,喜欢布艺画。

吴红英说道:“作为一名志愿者,就是希望能把爱心传递下去,因为在付出的过程中看到了最纯真的笑容,最纯净的眼神。在志愿服务这条路上我有许许多多的同路人,在这条路上,我认识了更多有志于志愿事业的,和我一样有着同一个名字的人:志愿者。我要在志愿服务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杜美芳是泗塘七村的居民,今年66岁。她退休以后依然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这几年的老伙伴计划志愿服务让杜阿姨跟结对老人之间的信任感越来越深,老人也很感激杜阿姨能够一直坚持的去看望他们,帮助他们。对于已经退休的她来说,这俨然成了她退休后的另一份工作

前段时间有一位独居老人在家中摔倒,幸而上门看望她的杜阿姨发现了,在确认老人没有受伤的情况下,马上联系了老人的子女,并留在老人的家中陪伴她安抚她一直到老人子女来到后才离开,老人的子女非常感谢杜阿姨,杜阿姨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看到老人能够安然无恙的才是最让我开心的事情。小区里还有很多独居老人,每当重阳节,腊八节的时候杜美芳总是会带着腊八粥以及重阳糕上门慰问自己结对的老人,倾听他们的烦恼,陪伴他们聊天,聊需要的帮助,从而在后续的志愿服务中更好地为老人们服务。杜阿姨常说作为老伙伴志愿者,配合居委会做好老龄工作是居民的期望,也是我的责任,只有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困难,社区老人的幸福感、安全感、满意感才能不断提高。

春风化雨润心田,点滴之间见初心。像这样的志愿者在张庙街道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不怕劳累,不计报酬,为“老伙伴计划”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为身边的老年人带去了暮年的朝霞。奉献是“老伙伴”团队的核心精神,服务老人传递爱心是每位加入“老伙伴”志愿者的初心,用关爱让社区高龄老人不再孤单,把温暖和关怀送到了老人的心中,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