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宝山区教育工作党委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 百姓故事汇”主题活动,组织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师生寻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同讲述红色故事,用好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和纪念设施等各类红色资源,广泛宣传阐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激励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现遴选部分优秀红色故事开展线上百姓故事汇活动。 血沃淞沪 屹立如山 讲述人:陈奕亨 江湾中心校五年级(3)班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大量土地,并试图扶植前清朝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但此行动刚开始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于是,日本决定在上海制造事端以转移国际视线,使日本对东北的侵略与控制行动能够顺利进行。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前夕,中共中央发出紧急通知和告全国民众书,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现在又想占领上海了”,要求“动员无产阶级与一切劳苦群众给敌人的进攻以致命的打击”,号召上海工人阶级“实行总同盟罢工”。 1932年1月28日晚11时30分,日军对天通庵车站发起进攻。驻守闸北的十九路军奋起还击,揭开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序幕。2月4日中午,日舰20余艘,飞机10多架向吴淞轮番轰炸、炮击,企图摧毁吴淞炮台,占领吴淞要塞。第十九路军吴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滕久寿奉命坚守阵地,指挥炮兵奋力还击。 2月7日以后,“一·二八”淞沪战役的主战场从闸北延伸转移到江湾、吴淞、庙行等地区展开。宝山是上海的门户,地处长江出海口,地势平坦,联结京沪铁路,又是港口必经之路,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要阻止敌人进入必须在此严防死守。 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不仅连续发表《关于上海事件的斗争纲领》等重要文件,明确党的任务是积极地参加这一具有民族革命战争意义的战争,而且还通过党的组织和工会、学生会、上海各界抗日团体,积极展开支援第十九路军的工作。 淞沪抗战也是十四年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有力展示抗战主张、决心和组织能力的重要时机,构建领导全民抗战的重要阵地。“一·二八淞沪抗战”使中国人民充分认识到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激起全国人民强烈的愤慨。至此以后,举国团结一致,将士以命卫国。“一·二八淞沪抗战”揭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 暗夜明灯 ——吴淞机厂党支部的革命故事 讲述人:过博羽,罗店二中 八(2)班学生 一切都要从当年的吴淞机厂工人运动说起。为配合北伐军进攻上海,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举行工人武装起义。1926年10月,吴淞机器厂工人在中共吴淞机器厂特支书记孙津川的带领下武装切断沪宁铁路,破坏北洋军阀的后勤军需补给线,为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创造条件,配合了北伐军作战。但后来因准备不足,上海工人举行的第一二次起义都以被镇压告终。 ▲工人纠察队在南市总指挥部(三山会馆)前操练(图片来源:《上海人民革命史画册》) 两次起义失败后,帝国主义和军阀加紧对上海工人的残酷镇压,孙津川根据上海总工会的指示暂时离开吴淞机器厂,到八仙桥、八仙坊一带去布置机关,积极准备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21日中午十二时,南市工人纠察队以小南门警钟楼的钟声为号,举行总同盟罢工,按预定计划,分三路进攻。第一路队伍以法电工人为主,攻占沉香阁路警察署,后包围淞沪警察厅;第二路队伍以华电工人为主,配合围攻淞沪警察厅;第三路队伍以吴淞机厂工人为主,分别攻占八仙桥、上海南火车站警察区署。后各路汇合集中攻打孙传芳驻沪部队司令部、江南造船厂、高昌庙兵工厂。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工人纠察队解除了南市军阀军警的武装,控制了南市的通讯网络和交通枢纽。第三次武装起义首战告捷。3月22日下午六时,周恩来指挥上海工人纠察队成功拿下最后一个据点——北火车站,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取得了武装起义的胜利。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工人武装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最终夺取了胜利,除了孙津川吴淞机厂还有大批英雄在起义中涌现。这次起义的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顽强战斗精神和强大的组织力量。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震动了全中国和全世界,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陶行知与山海工学团 讲述人:董科 青蓝工程2019级 宝山成人中专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陶行知先生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发表了著名的教育小说《古庙敲钟录》,提出“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建立工学团,“与大众共甘同苦、同休戚,以取得整个中华之出路”。 1932年10月1日,位于今天上海的宝山大场孟家木桥儿童工学团开学。陶行知先生指着墙上的亲笔手书,解释了工学团的含义:“工,就是做工,工以养生,靠自己生产劳动养活自己;学,就是学习,学以明生,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团,就是团结,团以保生,大家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生存的权利。” 由于大场地区处于宝山县和上海市的交界处,陶行知先生遂将这个工学团称为“山海工学团”。这个名称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业已不保,取名“山海”,有共赴国难之意。 ▲陶行知先生在山海工学团 此后,“山海工学团”先后成立了多所分校。同时帮助农民建立了养鱼、养鸡、棉花、纺织等合作生产事业,还办起了免费医务室、农忙托儿所,并组织修桥铺路、抗旱救灾等活动。山海工学团里的地下党组织较多,上海教育工作者联盟和中国青年反帝大同盟都在活动,在山海发展党员。 ▲学木工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工学团所在地成为战区,山海工学团停办。在党组织的统一安排下,有的师生走向了抗日前线,有的前往全国各地宣传抗日,有的留在上海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 1946年5月21日,山海在沈家楼复校上课,更名为“山海实验乡村学校”。这一时期的山海工学团,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北郊开辟农村工作的主要阵地。1951年,上海市教育局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精神,将山海实验乡村 学校更名为上海行知小学。1986年,在山海工学团旧址,兴建了陶行知纪念馆。 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大创造,其首创“小先生制”,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在实际中展现了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是一所唤醒人民、组织人民向大自然进军、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作斗争、教人民革命与建设的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