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德建设
“乡”聚“泾”彩——新时代乡贤直播间|用吴侬软语述说乡村振兴新图景
日期:[2024/7/22] 作者:[罗泾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罗泾镇设立“乡”聚“泾”彩——新时代乡贤直播间,展现“热心人”“能干人”的奋斗故事、服务经验、创造感悟,不断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

第一期节目邀请了“婉娥之乡沪剧社”骨干、泾彩罗泾的沪语传播者——王国珍老师“婉娥之乡沪剧社”负责人、北头沪剧新一代传唱者——张萍老师

她们将为我们讲述与婉娥沪剧的不解之缘,并分享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吴侬软语述说乡村振兴新图景

让我们一起走进“乡”聚“泾”彩——新时代乡贤直播间第一期,听听她们说了些什么吧!

王国珍自幼酷爱文艺,从小就与沪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06年踏入沪剧班的那一刻起,她便以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不断提升自己在沪剧方面的艺术造诣。

2011年,罗泾镇“婉娥之乡沪剧社”的成立,更为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国珍每天认真向专业老师学习发音、咬字技巧和表演上的技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表演和演唱水平。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和舞台实践,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她的专业和热情,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角色,将沪剧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4年和2016年,她代表宝山区参加了上海浦江沪剧节“乡音和曲”沪剧邀请赛,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金奖,为罗泾沪剧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对沪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完美表演的不懈努力。

锐意创新 沪曲悠扬

罗泾是第一代沪剧艺人丁婉娥的故乡。为了传承沪剧,发挥乡音乡曲文化独特魅力,罗泾镇成立了婉娥之乡沪剧社。深入挖掘和传承沪剧北头丁婉娥的文脉背景,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在发展过程中,罗泾镇十分注重沪剧艺术的创新发展,积极推出反映新时代农村面貌的新品力作。从《村官的爱情》到《唱唱新时代的新罗泾》,再到《宝善治新家园》,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沪剧艺术的新风貌,更在宝山区乃至上海市的文艺舞台上屡获殊荣,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为了进了一步扩大婉娥沪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婉娥沪剧社走出罗泾,到宝山区、上海市,乃至太仓浏河等地参加汇演。在大家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了这项充满传统韵味和历史沉淀的艺术。也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乡村文化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童声清扬绕校梁 婉娥沪剧有传承

“婉娥之乡沪剧社”成员大都是和王国珍一般岁数的中老年群体。每次演出结束,看到演出团队同伴们那逐渐弯曲的腰身和不如从前轻盈的步伐,王国珍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支队伍主要由老年人组成,他们的身体和精力都在逐渐衰退,未来如何让这项传统技艺更好地流传下来?如何让更多小一辈对婉娥沪剧产生兴趣?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于是,以她为首的一批爱好者主动肩负起培养新人的重任。在罗泾中心校,她们亲自授课,将沪剧艺术带进了校园,用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激发了孩子们对沪剧的兴趣和热爱。在她们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的沪剧新苗茁壮成长,为婉娥沪剧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王国珍看来,沪剧的未来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她期待未来通过教育培训、数字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等手段,持续推动沪剧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共绘传承画卷 唱响沪韵新声

面对年轻一代对沪剧这项技艺的兴趣逐渐减弱、传承人才也十分匮乏等问题。罗泾镇婉娥沪剧社进一步提高工作站位,把好方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精益求精落实到每一个动作、眼神、唱腔。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将沪剧演出带到田间地头,让更多村民能够近距离感受沪剧的魅力。同时,以老带新、以老带幼,通过加强罗泾中心校沪剧少儿班的建设,培养新一代的沪剧爱好者,为传统戏剧延续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