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物品承载着记忆与情感,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传承。家有一宝,清风永传。一枚勋章、一封家书、一张照片、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份回忆……在你的家中,有没有那么一件老物件被视为“传家宝”,背后蕴藏着家族共同的坚守和传承?传家宝蕴含好家风,好家风是最珍贵的传家宝。“晒晒传家宝·弘扬好家风”带您走进一件件被珍藏的传家宝,倾听其背后蕴藏的故事和记忆,让文明清风吹进千家万户。 大场镇大华二村八居吴子琦 是一名摄影爱好者 更是一个心有梦想的航天人 六十多年前,吴子琦被分配到一家专门从事空间技术的科研单位,从此与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数十年的摄影生涯中,足迹遍及崇山峻岭、戈壁大漠,通过镜头的取景拍摄和采访,亲眼见证并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和辉煌,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许多精彩的回忆。 让历史的镜头告诉你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上天。那时,我正在市直机关五七干校下放锻炼。喜讯传来,大家高举红旗,敲锣打鼓进行庆祝,我和五七战友们聚集在海堤上,翘首仰望着夜空,目不转晴地寻觅卫星的飞行轨迹。当在收音机旁聆听到太空传来亲切悦耳的《东方红》旋律时,欣喜若狂。因为我知道,卫星中的重要部件“东方红乐音器”,正是我们单位研制出来的,它从线路设计、电装工艺到每个电子原器件的筛选,都倾注着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的智慧和心血。后来,我从干校返回单位后,迫不及待地向单位领导提出拍摄请求,然而去哪里拍摄?却是个难题。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它的“孪生姐妹”,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卫星总装厂,存放着一颗备份星。事不宜迟,于是赶赴北京。在一个密封的有机玻璃柜内,终于目睹了它的芳容:一个球形多面体,上面贴满蓝色的太阳能电池片,腰际伸出若干天线,用来发射乐曲电波,十分端二庄靓丽。能在近距离与东方红卫星亲密接触,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航天也踏上了新的征程,地处祖国大西南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应运而生,承担了大型通讯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在离发射场不远的山洞里,有一个气势恢弘的指挥控制大厅,那里有我单位负责研制的总指挥台,还有一座宽18米高7米的大型组合式显示屏幕,在八十年代堪称绝无仅有。这套现代化的发射指挥设备,能使指挥员清晰、准确、实时地掌控发射的全过程。为了不影响任务进度,我主动请缨,发挥我书写美术字体的专长,圆满地完成字样的制作。当规范、标准的字体呈现在屏幕时,虽然微不足道,但能航天事业尽一份给绵薄之力,心里还真有点成就感和自豪感。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1988年以来,上海航天局承担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为我国的气象科学研究和自然灾害预报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山西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我亲眼目睹了火箭发射的壮观场景:巍峨的“长征二号”火箭耸立在发射塔上,当指挥员一声令下,火箭尾部立即喷射出一团烈焰,紧接着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火箭冉冉上升,越来越快,最后变成一个光点,消失在深邃的苍穹…… 第二天,我用本单位研制的展宽云图接收设备,以最快的速度,亲手洗印出“风云二号”卫星实时传输来的清晰而分辨率极高的云图时,就像手捧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内心的喜悦更是难以言表。 在崇山峻岭,在大漠深处,在南海岛屿,活跃着一支支航天参试队伍。他们年轻,平均年龄不到35岁;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远离家乡和亲人;他们放弃舒适和繁华,忘我地奋战在航天战线的各个岗位。此情此景,感同身受的我情不自禁地创作了一首赞美航天精神的歌曲:《戈壁胡杨》。虽己退休多年,曲谱也己找不到了,但歌词还依稀记得: 没有白桦的伟岸挺拔, 不羡山花的浪漫奔放, 栉风沐雨,傲雪凌霜, 默默坚守在大漠心脏。 美丽的虬枝神采风扬, 清脆的驼铃轻声吟唱, 青春无悔,信念刚强, 航天战士就是戈壁胡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