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培育 > 先进典型
点赞!大场这家人获国家级荣誉
日期:[2025/6/3] 作者:[大场镇]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名单公布,宝山区大场镇蒋孔悌、赵琴家庭被授予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居住着一对“90后”党员夫妇:100岁高龄的蒋孔悌和他93岁妻子赵琴。蒋孔悌1962年入党,他的老伴赵琴1954年入党。2010年起,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蒋赵”。十多年来,他们将积攒的100多万元退休金悉数捐出,帮助166多名来自新疆、青海、宁夏、广西、四川等23个省市的贫困大学生圆了求学梦。

一篇报道,开启十多年慈善路
蒋老伯是一位离休干部,但面对赵阿姨“接踵而来”的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甚至神经瘫痪,每月大量的诊疗支出让靠退休金生活的他们开始经济拮据。直到2010年,赵阿姨病情逐渐好转,经济状况才慢慢好起来。收入有了结余,老两口便琢磨着献爱心、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某天,蒋老伯在报纸上看到了“手拉手慈善助学”活动,报道中汶川地震灾区大学生的困境让老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二老当即决定力所能及地帮助孩子们完成读书的心愿,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因为手头资金有限,只能先资助9名汶川地震灾区困难大学生和1名孤儿困难学生上学。他们决定只留下两人的姓——“蒋赵”。自此,“蒋赵”一次次来到慈善基金会,资助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一叠信函,坚定双向奔赴初心
老两口珍藏着一个包裹,里面有每一次善行义举的记忆:汇款单、捐款收据...最为珍贵的是一本本相册和一叠厚厚的信函。那是受助学生写给老人的信。“感谢这两年您们给予我的帮助,虽然我很少来看望您们,但我感觉您们就在我身边...”“听叔叔说,爷爷奶奶生活都很简朴,但为了招待我们,才买了好菜好肉,不然平时会舍不得吃。我很感动...”“谢谢四年来您们对我的关心,如今我已顺利毕业,准备到北京继续学习...”二老每每看到这些孩子取得优异成绩,就像看到自己孩子获得成功那么高兴。每逢佳节来临,二老还会邀请在沪求学的孩子到家里吃饭、聊家常,鼓励他们用心学习。有些孩子还不远千里来到上海,只为见一眼让他们挂念的“蒋赵”。
一个小家,传承大爱无疆信念
尽管省吃俭用,但有时助学金还是不够。当他人提出共同资助时,二老笑着摆摆手“子女也很支持我们,只要问他们要,他们就拿出来”。如今,子女悉心照料着父母,也时刻关注着需要帮助的学生,像父母那样以己之力、尽己所能。薪薪之火可以燎原。现很多同学已大学毕业,部分同学将第一个月的工资捐赠公益基金会,接续“蒋赵”大爱。
“蒋赵”的故事受到广泛关注并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榜、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上海市海上最美家庭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