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罗泾镇第一居民区,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都透着“巧心思”。自今年罗泾镇推行垃圾分类“一小区一方案”以来,这个900余户,由6个分散在老镇区东南西北的老小区,在镇党委政府、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以“柔性治理+硬核设施+共治共享”的组合拳,将垃圾分类由“管理要求”变为“生活习惯”,推动社区环境迈向精细化治理新阶段。 	精准施策:打造“长时段、全覆盖”分类服务 	  	  	“现在遛弯时就能顺手扔垃圾,再也不用着急忙慌出门了。”居民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投放时间优化的成效。 	  	针对老年居民早睡早起、年轻人晚出晚归的生活习惯,罗泾镇第一居民区通过“四百”大走访和居民议事会,在垃圾投放时间上下足“绣花功夫”,确定“弹性投放”机制:工作日6:30-19:30、节假日延长至21:30,精准覆盖买菜、通勤、晚间散步等高峰时段,以“随时投”应对“赶时间”。 	  	“镇垃圾分类监控系统”化身“电子督导员”,实时识别混投、满溢等状况,智能推送告警至物业,联动保洁20分钟内即可处置完毕。针对快递单、外卖标签等“小包垃圾”,居委启动“溯源到户”机制,通过标签信息上门“开小灶”,帮助误投居民从“一次纠错”到“次次精准”。 	多元共治:构建“全链条、全参与”治理格局 	垃圾分类是一场全民行动,党员先锋、保洁队伍、志愿力量都是罗泾镇第一居民区的重要推动力。 	“张大爷,剥下来的粽叶要丢在棕色的垃圾桶里。”保洁员不再只是默默无闻的清洁工,更是将“随手分”融入生活场景的“移动分类课堂”讲师。保洁员在值守时现场指导纠错,并对误投垃圾进行“二次分拣”,确保桶内纯净度。 	  	
 	以党建为引领,居委持续加强与物业、小区居民协作,组建“自查联盟”,每周对投放点“体检”,用数据说话——高频误投的粽叶、没喝完的半杯奶茶等,很快成为社区活动的“科普明星”。通过变废为宝手工课、小先生“分类体验员”、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趣味活动,误投率直降60%。各类垃圾分类活动不仅提升了分类准确率,更增进了邻里情谊。居民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共同学习,让垃圾分类成为连接邻里关系的温馨纽带,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文明程度。 	  	长效运维:“全维度、全过程”激发自治活力 	线上,“社区云+微信群”滚动推送分类妙招;线下,居民公约、“社区小先生”“银发督导队”形成软硬结合的宣传网。借助微信群、反馈热线,鼓励居民“投稿”混投行为,让监督成为“全民行动”,居委及职能部门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如今,垃圾分类已融入社区基因:年轻人用知识竞赛奖品装扮楼道,老人小孩传唱分类指南……这里的垃圾分类模式已成为周边社区争相学习的样板。 	  	从“弹性投放”到“智能溯源”,从“保洁导师”到“全民监督”,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分类”,罗泾镇第一居民区“投放-收集-处理-宣教”的全链条垃圾分类实践体系证明:精细化分类的密码,就藏在对居民需求的“精准把脉”中。当管理变成服务,当要求变成习惯,“麻烦事”自然成了“分内事”,当每个居民都成为垃圾分类的参与者、受益者,“举手之劳”就能成就社区文明的新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