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茭泾畔,碧波荡漾,两侧近6公里的滨水步道蜿蜒伸展,近3万平方米的亲水空间温情敞开怀抱,庙行镇以实实在在的高质量发展成果,向新中国成立76周年献礼。
秋日的阳光洒在东茭泾畔,滨水步道上居民悠闲漫步,水面泛起粼粼金光。就在不久前,这里举办的美“庙”生活季上,AI主持人“庙小服”的智慧问候与光影交织的滨水夜景,共同勾勒出一幅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生动图景。 在宝山这片创新“最热沃土”上,庙行镇全力打造有温度的“最暖城区”,以实干与担当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庙行篇章。
产业腾飞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2025年伊始,庙行镇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中共宝山区庙行镇第七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镇党委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产城融合,深化建设“四个城区”精品庙行样本的奋斗目标。
今年7月25日,庙行镇凭借系统性的创新实践,从众多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荣膺上海市“十佳创新实践案例·街镇”。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标志着庙行镇以“舒心、同心、安心”为核心的营商环境建设体系获得了市级层面的权威认可。 龙头企业引领集聚效应持续显现。宇树科技上海分公司、爱回收等标杆企业扎根庙行,不断拓展产业链条。爱回收集团副总裁田牧感慨:“从2015年首个运营仓落地,到成为全国绿色经济标杆,庙行的土壤让产业腾飞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创新企业茁壮成长。” “庙行对循环经济企业的支持是实打实的。”田牧在美“庙”生活季上分享道。这背后,是庙行刚刚发布的“绿色低碳1+7政策与行动体系”,从绿色产业集聚、循环经济优势等九个方面,为企业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
水岸焕新 描绘宜居宜业画卷 贯穿庙行南北的东茭泾,2024年刚刚实现滨水步道全线贯通。如今加上智慧光影的加持,它不再只是一条河,而是可走、可看、可分享的“生活秀场”。
夜幕降临,东茭泾沿岸变成了一场大型光影秀的现场。以楼为幕、以光为笔,数字技术把历史和未来同时“写”进了夜空。 “这是我们每天散步的地方,现在变得更梦幻了。”住在共康八村的张阿姨说,她特意带着小孙女来拍照。 以“智汇水岸、绿漫庙行”为愿景,庙行镇持续擦亮T形滨水空间品牌,通过细化节点功能、彩化沿线植被、亮化光影效果、智化管养效果,让城市与居民深情相拥。 玫有文化创始人夏玥坦言:“近70%的团队成员定居庙行,‘15分钟生活圈’让年轻人把家安在产业身边,把梦想种在这片土地。”
民生为本 打造温暖幸福家园 在“随申办”庙行旗舰店新上线的“美庙乐龄”专栏,整合了六大养老服务板块,从健康监测到适老化改造,长者动动手指就能预约服务。这项由庙行镇联合交通银行推出的服务,背后是宝山区民政局在智慧养老领域的持续探索。
生活季现场还来了一支特别的“银龄模特队”——四位爷爷奶奶戴上智能睡眠仪、贴上中医芯片贴、尝试AI声纹早筛系统,走了一场养老黑科技秀。 “老嗲额!”一位体验认知障碍筛查的爷叔对着话筒说完一分钟话,系统立刻给出分析结果。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守护长者尊严与健康的新方式。
治理增效 点亮基层治理“大格局” 在庙行,温暖藏在屹立家园东门的“骑手驿站”里。这个由出租门面改造而成的暖心角落,不仅配备了饮水机、微波炉、充电设备,还贴心设置了卫生间和共享阅览区,成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奔波路上的“充电站”。 这里最动人的,是那本“解忧留言本”上演的双向奔赴—— “十块钱能吃顿饱饭吗?”的朴素发问,催生了覆盖全镇的“惠新卡”餐饮优惠;“想热热闹闹包粽子”的简单愿望,化为了社区的端午主题活动;就连“驿站能不能建个卫生间”的建议,也在2.0升级中成为现实。
从服务一域到赋能全域,庙行的创新治理正多点开花:共康党群服务中心的“创客空间”正式揭牌,它不再是传统的办事会议室,而是变身科创企业“家门口的造梦工厂”,让创新想法落地生根、技术交流碰撞火花。 商户门前的“数字门责”二维码,让居民扫码即可参与治理;“多格合一”体系将全镇划分为三大特色网格,推动治理力量“因格施策”;综治中心的“小快灵”工作法,在有限空间里释放大能量,成为基层矛盾的“终点站”。 治理的“最后一米”,更在物业联合体“百项攻坚”中持续打通。从电梯加装到僵尸车清理,从监控升级到路灯更换,庙行以“清单化管理、节点化督导”推动百余项实事落地,用“钉钉子精神”把居民的“问题清单”变为“满意答卷”。
月满中秋 家国同庆 傍晚时分,东茭泾滨水岸线的光影秀开始上演,居民们三三两两漫步在贯通不久的步道上,孩子们兴奋地指着投射在建筑物上的图案。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正是庙行镇献给国庆最好的礼物。 从蕰藻浜科创秀带的晨光到长江西路“美丽街区”的夕照,从人工智能的算法瀑布到长者笑容里的岁月静好,庙行这片热土正以实干与奋斗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样本,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6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