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城区
从“三不管”到“共治理”,人大代表力量融入网格,共治焕新边角空间
日期:[2025/9/26] 作者:[罗泾镇]

在宝山区罗泾镇金角路与合兆路交汇处,一片曾经杂草丛生、渣土裸露的“三不管”地带,如今已成为绿意盎然的街角景观。这场从“城市伤疤”到“共治风景”的蜕变,正是罗泾镇人大代表深度融入网格治理、激活基层民主实践的生动写照。



代表入网格,民情台账助力破题

一片60平方米的闲置地块,因权属模糊、责任交叉,长期处于“企业不管、市政不接、养护不及”的尴尬境地。渣土、垃圾堆积,雨季泥泞、旱季扬尘,杂草疯长甚至遮挡视线,不仅影响市容环境,更成为周边企业形象的“负面标签”。



“这块地方一直没人管,客户来访时总要和我们吐槽。”罗泾镇人大代表施东参加第一综合网格日常巡察时,企业负责人沈女士道出了烦恼。这一困扰也引发周边企业共鸣。施东将企业提出的“希望尽快清理”“明确管护责任”等诉求,详细记录于《人大代表网格民情台账》,并联合其他驻网格代表实地勘察,梳理出地块涉及企业自管区、市政公共区域、道路养护范围等多重权属难题。代表们意识到,单靠某一部门单打独斗难以破解,必须搭建沟通平台,推动协同治理。


一线协调会,“先治理后确权”成共识

“不能让‘三不管’变成‘真不管’,人大代表得搭好‘沟通桥’!”施东倡议召开“现场协调会”,把诉求摆到台面、权责梳理清楚。



很快,一场特殊的协调会在现场召开——城建中心带着红线图,道路养护公司拿着养护作业标准,周边企业负责人捧着厂区规划图,各方共同协商。镇人大代表苏海兵主动接过“企业诉求解读”的任务,他将企业负责人的吐槽,转化为“客户流失风险”“通勤安全隐患”等具体影响,让参会各方更深切地感受到治理紧迫性。当讨论陷入“谁先清运”僵局时,施东援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和周边类似案例,提出“先治理后确权”的务实思路:“环境问题不等人,先解决‘脏乱差’,权属后续再细化,这样既不耽误企业需求,也给各部门留足厘清责任的时间。”这番话打破了责任一时无法确认的僵局。道路养护公司率先承诺承担土方运输,企业同意围墙外扩30厘米设管护缓冲带,市政部门负责“主路侧绿化衔接”。各方在代表见证下敲定“渣土清运-地形平整-绿植补种-长效管护”的四步方案,还当场敲定“任务清单”,明确完成时限。

监督促落实,长效治理可推广

方案落地后,代表们当起了“监督员”,每日跟踪清运进度,协调土壤改良与绿化施工,动员周边企业参与环境整治,为绿植种植腾出空间。一周后,整洁的植草砖拱卫着新铺设的绿地,从“脏乱差”到“绿满坡”的蜕变赢得交口称赞:“以前路过都得捂鼻子,现在能闻到青草香了。”

这场“绣花功夫”的意义远超环境美化。结合这次实践,代表们总结提出“关于深化人大代表+网格协同治理的建议”,倡导建立健全3项长效机制:将“代表参与网格巡查与协调”纳入网格常规流程,制定关于“先治理后确权”和边界纠纷处置规范清单,建立季度回访机制,由人大代表监督管护成效。该建议获镇采纳,形成了可推广的“边角地治理方案”。目前,代表们仍在入驻的综合网格里忙碌——推动另外2处“城市边角料”的治理,计划把“人大代表+网格”这一模式推广至更多网格单元。

从“三不管”到“共治理”,罗泾镇人大代表以网格为履职阵地,将民主实践融入基层治理细微处,让城市的“缝隙”焕发新生。代表们扎根基层,把“边角料”变成“发展新空间”,实实在在为企业解难题、为群众办实事。未来他们还会继续深化多元协同,让城市的每处“缝隙”都能长出“幸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