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垃圾分类也能很Country!罗泾镇花红村邻里携手共治,引领绿色新风尚
日期:[2025/7/28] 作者:[罗泾镇]

在花红村毛家镇宅的宣传栏前,围了一圈饭后遛弯的爷叔阿姨们。“哦呦,这张照片里湿垃圾桶混了塑料袋,下次要注意啦!”“对咯,垃圾分类搞清爽,吾尼村里环境才灵光!”吸引他们目光的,正是上个月本宅垃圾分类“月考”的反馈公示:10户抽查中,8户表现良好,2户有待改进,旁边还附上了清晰的垃圾桶“直拍照”。

花红村内,这样大大小小的公示栏,已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互学互鉴、对标找差的“分类课堂”。而这一切,源于今年5月启动的垃圾分类评比制度。三个月过去,村民们不仅将垃圾分类内化为生活习惯,更在你帮我学、共治共建中凝聚起美化家园的合力,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如今,一股健康文明的绿色新风尚正在悄然浸润着花红村的每个角落.....

垃圾分类不给力?创新制度来助力!

五年前,《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落地,垃圾分类成了上海人的“必修课”。花红村积极响应,为每户配齐干湿桶,分拣员每日上门收运,并结合“积分制”,让大家在“分分积累”中把绿色生活过成了日常。



然而,热心垃圾分类实践的村民王阿姨发现:一些村民对分类标准仍一知半解,干湿混投偶有发生;一些新来租客尚未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把果皮、剩菜一股脑地扔进干垃圾桶,这些现象给原本井然有序的垃圾处理流程增添了阻碍。“垃圾分类是事关家家户户的生活环境,不能光自己做好,得让全村人都明白这里面的门道!”



如何让“老村民”巩固分类习惯、让“外来客”自觉遵守村规?带这个问题,王阿姨带着一群老伙伴,找到了村干部。

“我提议能不能每月大家伙一起看看各家分类做得怎么样?好的地方学一学,不足的地方帮一把?”这个朴实的想法,像颗种子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发了芽:“是该给每家记一记,让大家心里有个数!”“把情况贴出来,谁家做得好、哪里要注意,清清楚楚,互相学、互相帮!”“对坚持做得好的,村里给点小鼓励,鼓鼓劲头!”

这些带着泥土味的“金点子”,被村委会认真记在本子上。经过几轮碰头讨论,凝聚村集体智慧的“垃圾分类评比制度”应运而生。

绿色月考”怎么考?一抽二检三结算!
花红村的 “绿色月考” 用 “一抽二检三结算”闭环管理串起垃圾分类的日常。这场考试考的不是规矩,而是邻里间的互助和默契,越考越有劲头。

每月,村内各宅队长与村委会工作人员组成9个检查小组,双方协同行动,通过抽签决定谁查谁、查哪户、何时查,公平透明,并全程接受村民的监督。

“小张,垃圾分类开始习惯了吧?这湿垃圾分得挺清爽的!不过你看,这个装早餐的塑料袋,下次记得要扔到黑色的干垃圾桶里哦。”检查小组根据5项标准对抽中住户打分,每宅抽查10户,每户满分10分,宅总分最高100分。



次月月初,“月考分数”在村委会公告栏及宅前宣传栏集中揭幕。“我们中心宅这月进步大,多亏了王阿姨天天提醒!”“这张照片是老毛家吧!剥下来的粽叶要扔在干垃圾桶里的。”老少村民们齐聚在一起,谁家分错了、怎么改,都成了邻里街坊们闲聊的话题。对于做得好的家庭,每月 25 日还可以前往积分超市领取奖励。从检查时的互相提醒,到公示后的经验交流,再到领奖时的心得分享,垃圾分类,就这样从“门前桶里的事”,变成了“家家户户心上的事”,在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学互助里,越做越顺溜。

共治成效看得见,村民都说“我要分”

绿色月考”开考三个月来,花红村的人居环境焕发出新气象。村民门前的垃圾桶分类准确率显著提升,尤其是之前常见的湿垃圾桶内有塑料袋、干垃圾桶内有果皮等“通病”,经过逐月的纠正改进已经“悄然消失”。

如今,在花红村,垃圾分类更成为村民深度参与乡村治理的鲜活载体。在“互相提醒-共同改进-肯定激励”闭环机制下,村民们主动向优秀榜样靠齐,不仅自觉践行分类标准,更主动担当起环境监督员、卫生维护者、乡村治理师的角色:互相督促分类准确度、加入每月公共卫生清洁日、积极参与村级议事协商......正如村民李阿姨所说,“现在不光管好自己家,看到路上有小包垃圾,也会顺手捡起来。村子是大家的,一起出力才能管得更好!”从“自扫门前雪”到“共筑美家园”,乡村治理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垃圾分类的每个小小细节中不断提升。




“我们的初衷就是想进一步发动村民、引导村民,一起参与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来,通过‘垃圾分类评比制度’形成群策群治‘大合唱’,带动村风民风改善。”花红村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近年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氛围营造、清运体制调整、管理模式创新等举措,花红村已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共治体系。未来,花红村将持续巩固全国文明村创建成果,引导更多村民从环境治理的实践者成长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推动绿色生活理念扎根乡土,让文明之花与善治之果交相辉映、处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