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社区
党建引领破“圈”共治,多元融合激活动力
日期:[2025/7/16] 作者:[顾村镇]

顾村镇中怡雅苑居民区位于菊泉街,下辖菊泉街158弄、251弄两个居民小区,共有776户,其中近六成为公共租赁住房,居民以高学历青年租户、新上海人、随迁老人和本地回迁居民为主,既面临“人口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元”的共性治理挑战,更需破解“人员流动性大、代际隔阂深、社区认同弱”的新型居住社区特有难题。为打破横亘于不同群体间的“无形的墙”,党支部深挖社区能人、广聚“围墙”内外资源,打造了“跨界1+”读书会。读书会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延伸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协商议事等载体,构筑多元群体破界融合的“‘跨界’孵化器”,驱动情感联结、活力激发、思想碰撞与共识凝聚,实现“1+”功能的乘数效应。

以文化融合消弭“无形的墙”中怡雅苑公租房里居住着一群平均年龄30岁的高学历青年人才,然而,由于行业壁垒、生活节奏差异、房屋属性不同等原因,青年人才与社区居民之间鲜少产生交集。面对青年人才流动性大、归属感弱的问题,中怡雅苑居民区充分发挥党建核心引领作用,一是做实调查研究,强化线上线下日常走访联系,广泛收集、研判单身青年、亲子家庭、随迁老人等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梳理形成需求清单。二是加强趣缘驱动,创新打造“跨界1+”读书会,通过“双周主题共读+世咖自由分享”模式,在领读共读、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深度互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加入其中,主动分享自己的“私藏书单”,不同职业年龄、不同身份背景的居民在活动中敞开心扉、消融隔阂。三是打造活力枢纽,党支部联合公租房公司,精心打造“未来星创空间”。夜幕降临,“星创书屋”里灯火通明,青年人才与社区居民相邻而坐,或俯首研读、或专注创作、或辅导功课,群体界限被悄然弥合。每逢假日,流动书屋、手创工坊、亲子绘本馆等社群活动在这里轮番登场,为社区注入蓬勃朝气。

多维服务激发“社区内生力”青年人才想要“潮玩运动”“趣缘社交”,带娃老人则需要“锻炼身体”“跟上时代”。如何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党支部通过多维度协同发力,持续激发青年人才参与社区治理的内驱力。——居民层面,挖掘内生力量。在居民中挖掘有一技之长的青年人才担任社区文化导师,退休教师陈燕作为“跨界1+”读书会项目的发起人,让阅读成为打破身份、认知和空间边界的文化纽带。毕业于专业艺术学校的青年人才小杨,不仅担任周末爵士舞班的指导老师,还经常为中老年人编排古典舞,是居民们心目中的“金牌导师”。目前,社区已成功孵化舞蹈班、读书会、流动书屋等多个活动团队。——社区层面,强化统筹引领。深化党建引领,整合各类资源,开展腊八暖心粥、元宵绘彩灯、端午艾草香等主题活动,让青年人才感受社区温暖。同时,积极搭建展示与联动平台,策划社区文艺汇演,并联合街区党支部组织开展美食共享、青年联谊、亲子运动会等活动,拓展党建“朋友圈”。——合伙人层面,强化融合共治。党支部与顾村赞益鸽青年活动指导中心合作,开设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创作进阶辅导班,从脚本编写到镜头剪辑进行系统教学,助力提升居民的数字技能。同时,积极参与打造片区“悦享红色驿站”项目,为社区和街区的新就业人群提供助餐、休息、饮水、充电等基础服务,解决快递外卖员的充电难、休息难等问题。

多元议事构建“治理共同体”为了突破传统社区议事参与主体单一、意见整合难、治理效能低等问题,中怡雅苑居民区打造“跨界议+”议事协商平台,将小区业主、公租房青年人才、普通租户等各类群体作为服务对象,结合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收集意见,将高频问题作为议题,通过“议题共商、资源共聚、问题共解”的方式,高效凝聚各方共识。针对居民反映的158弄非机动车单向出入、251弄地库门口黄实线影响出行等问题,党支部多次召开党员群众、青年人才共同参与的“跨界”议事会,协商方案、凝聚共识,推动158弄大门改造、加装非机动车地库路桩,251弄地库门口黄实线改虚线等实事项目落地,将居民诉求转化为治理合力。针对围墙外绿化带受损、人行道围栏破损、交通秩序混乱等管理范围外的问题,党支部依托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架构和“吹哨报道”工作机制,及时将社区居民的诉求和建议传递到街区网格,进一步扩大共商共治的参与面,将更多社区里的“治理变量”转化为“治理力量”,构建共商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从打破“无形的墙”到编织“共治的网”,中怡雅苑居民区将持续把党建红线贯穿于响应诉求、整合资源、凝聚共识、服务居民的全过程,将公租房社区的“治理洼地”打造成“破圈融合”的治理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