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底盘再也不用担心被刮了,现在会车时都是一把过!” 逸仙二村第二居民区小区居民的感叹,道出了老小区微改造带来的真切变化。从一段道路的修整到一棵天井树的处理,再到一扇小门的改造,看似细微的民生工程,背后是基层党组织 “我为群众办实事” 的扎实行动。近期,逸仙二村第二居民区、共和十村居民区、逸仙一村第二居民区通过精准施策,用一个个 “小微改造” 破解了群众的 “急难愁盼”。
“车底盘总被刮,会车时得小心翼翼挪半天!” 逸仙二村第二居民区的一处道路突出部分,曾是居民出行的 “拦路虎”。这段狭窄路段因路面凸起,双向会车困难,车辆剐蹭频发,老人小孩路过也需格外当心。 接到居民反馈后,居委会第一时间联合物业奔赴现场,开展细致的实地勘察工作。工作人员精准测量路面数据,全面评估凸起部分对通行安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反复研讨,量身制定出详尽的修整方案。

施工过程中,施工队秉持精准作业的原则,不仅彻底削平了道路突出部分,还对通行空间进行了合理拓宽。如今,这段道路迎来了焕然一新的变化:车辆往来时畅通无阻,行人过往时步履从容,曾经让居民提心吊胆的 “隐患点”,已然蜕变成了大家安心通行的 “放心路”。 “这点小改造,真是改到我们心坎上了!” 居民们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这项民生工程的认可与满意。 无独有偶,共和十居52号的天井里,一棵无人打理的树曾让楼上住户苦不堪言。它像 “疯长的攀登者”,枝桠伸到阳台窗边,落叶堵塞排水口、风雨天哗哗作响,更遮挡阳光,让房间常年阴暗,大白天也得开灯。这无形中增加了电费开支,也让住户们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多年来,住户们多次寻找树的主人无果,问题成了 “老大难”。今年,居委会通过多方排查,终于联系上长期空置房屋的户主。得知树木困扰邻里,户主欣然同意处理。接下来,只要等相关部门或专业人员按照既定方案,对这棵树进行合适的处理,就能真正的让共和十居52号的住户们舒心地享受居住生活,不再受这棵天井大树的困扰。 “早晚高峰堵得挪不动,孩子放学穿过车流太危险了!” 这是逸仙路1321弄3支弄小区居民的共同烦恼。这个1995年建成的老小区,长期只有南门一个主出入口,西侧小门仅容行人通过。每到江湾中心小学上下学时段,机动车、非机动车挤占通道,接送孩子的家长和居民出行如同 “闯关”。 
居委会通过走访,在深入收集民意后,牵头召开党组织会议、三方联席会议、业主大会,联合业委会、物业反复推敲西侧小门改造方案。因小门出口与1321弄通道之间隔着铁道市集,居民电瓶车通行可能带来管理压力,居委会又多次与市集负责人沟通,最终敲定安全细则,小区业主大会投票通过。

施工期间,通过社区通、业主群、张贴通知等方式全程告知居民,临时封闭小门时设置清晰标识。5月底改造完成后,小门实现 “人车分流”,地面平整一新,新增的智能门禁系统更筑牢安全防线。“小微改造惠民生”—— 郝师傅的心声,道出了居民对 “家门口幸福” 的真切感受。
从一扇门的改造到一段路的修整,从一棵树的修剪到一片区域的焕新,这些 “微改造” 背后,是基层党组织 “未诉先办” 的主动作为,是 “共建共治共享” 的治理智慧。正如逸仙一村二居书记所说:“民生无小事,再小的工程,只要关乎群众冷暖,就是要用心做好的‘大文章’。” 如今,三片居民区的实践证明:把群众的 “急难愁盼” 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就能让老小区在细微处焕发新生机,让 “幸福账单” 越积越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