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梅淞南苑小区,一场因车位引发的“小风波”,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与相互理解中,转化为一段老兵与社区之间双向奔赴的暖心故事。这个秋天,这份饱含尊重与关怀的暖意,在邻里之间静静流淌,成为基层治理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缩影。
一、民有所呼:从“一位难求”到倾听沟通 
近年来,随着小区车辆数量持续增加,“停车难”逐渐成为困扰居民的烦心事,深夜归家的车主常常面临“一位难求”的窘境。在社区常态化开展的走访活动中,有居民向居委反映:“有居民长期使用残疾车占用固定车位,如今小区停车资源这么紧张,希望居委能够协调解决。” 经多次上门沟通了解,居委发现该车位与居民家窗口距离不足一米,无论从安全还是生活舒适度考虑,都对住户造成了一定影响。然而,身为退伍老兵的费师傅展现出极大的理解与包容:“大家都是邻居,不能只考虑自己。社区有困难,我们应该支持。”很快居委便在附近为费师傅协调到了新的停车位,暂时缓解了停车矛盾。 不料几天后,费师傅又遇到了新的困扰:原先腾出的车位离自家窗户太近,车辆启动时的噪音和尾气仍会影响其休息。更令他担忧的是,车辆倒车时若操作不当,存在安全隐患。
二、治有所为:“限位器”巧解治理难题 
面对“既要保障老人安宁,又要缓解停车压力”的两难局面,居委秉持“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理念,积极寻求破解之道,初步尝试将该车位设为新能源车专用位,但因管理难度较大,未能持续进行。 为此,“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经过多次实地测量与反复协商,最终形成一个兼顾老人需求与居民利益的创新方案——在费师傅家窗边的两个车位安装停车限位器。此举既保障了道路畅通,又使车辆无法完全贴近窗户,有效拉开了安全距离,从源头上减少了噪音、尾气与安全隐患。 方案确定后,物业迅速采购并安装限位器。困扰费师傅多日的问题迎刃而解,老人终于能安心入眠,小区也因此多出一个可循环使用的车位,邻里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三、温情流转:一位老兵的暖心反哺 
这件事之后,令人感动的是费师傅主动加入了服务社区的行列。他向居委表示:“这辆残疾车我平时用得不多,愿意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邻居。无论是送医、购药,只要开口,我一定帮忙。”他还笑称自己身怀“绝技”:“我会变魔术、玩乐器,打架子鼓也不在话下。今后社区有文娱活动,我随叫随到。能为邻里出点力,我心里高兴!”一场小小的车位风波,在理解与包容中圆满化解,更在老兵、居民与社区的“双向奔赴”中升华。 这一切的背后,不仅是一个车位的合理规划,更是基层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坚定落实,是居民志愿者“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也是每一位社区人“把家园当自家”的初心写照。

事实上,在新梅淞南苑,像费师傅这样主动“为社区着想、为邻里出力”的居民不在少数。退休的戴师傅每周一准时“上岗”,自带工具为居民免费理发,风雨无阻;心灵手巧的施阿姨主动承担淞益中心的日常管理,整理图书、维护秩序、清扫环境,将其打造成居民休闲交流的温馨港湾;热心肠的凌阿姨将楼道内的独居老人视如亲人,时常送餐慰问、关怀备至;擅长绘画的孙姐姐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活力楼道”美化,用画笔将冰冷的墙面变为“会说话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居民以“主人翁”姿态投身社区治理,成为基层服务的“生力军”,用点滴微光汇聚成照亮家园的温暖星河。 未来,新梅淞南苑小区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凝聚“三驾马车”与居民志愿者的合力,通过更贴心的举措、更扎实的服务,织密民生保障网,让温暖与和谐在社区持续蔓延,让基层治理的温度,真正抵达每一位居民的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