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 闻 > 要闻报道
光荣!宝山罗泾这名非遗传承人参加中国文明乡风大会!
日期:[2025/11/5] 作者:[宝山文明网]

        10月29日至30日,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于陕西省延安市举办。大会围绕“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主题,搭建文明乡风建设的社会参与、成果展示、交流学习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乡土文化能人、青年人才、正能量网络名人、县乡村基层党组织代表等齐聚一堂,着眼推动解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共同探讨文明乡风建设的路径和办法。来自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的非遗传承人郑晓蓉,作为“乡土文化能人”代表出席大会,并参加了分会场活动。



参会感言郑晓蓉表示:“作为上海市罗泾十字挑花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参加此次全国文明乡风大会,我深感振奋与鼓舞。大会上,各级领导对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视与部署,让我看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广阔前景。特别是听到关于保护传承农耕文化、加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的发言,更加坚定了我传承和发展十字挑花技艺的信心。我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不仅是乡村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十字挑花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在宝山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郑晓蓉以非遗传承人身份成为文化振兴的先锋。她深耕罗泾十字挑花技艺十七载,将乡土记忆转化为城乡共享的文化符号,为宝山乡风文明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


白领跨界非遗路 十七载坚守织就匠心

回溯郑晓蓉与罗泾十字挑花的缘分,始于2009年一场偶然的社团活动。彼时还是静安寺商务楼里都市白领的她,在成为“罗泾媳妇”后,被十字挑花内外如一的独特美感深深吸引——不同于常见的十字绣,罗泾十字挑花每一针的背面都呈均匀一字点状,正反如一的精妙工艺中,凝结着老一辈手艺人的毕生心血。

从此,她的生活多了一盏“挑花夜灯”:白天照顾襁褓中的孩子,夜里便埋首于挑花史料的搜集整理,缠着婆婆和村里的老匠人请教“绞针”“蛇脱壳”等古法针法,拿着布料反复练习纹样。初出茅庐参赛便斩获第四届十字挑花比赛二等奖的成绩,让她更加坚定了传承的决心。2018年,39岁的郑晓蓉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辞去白领工作,全职投身非遗保护。她说,“这门从明末清初传下来的手艺,是江南农耕文化的活化石,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守正创新破圈 老手艺化身生活美学符号

在郑晓蓉看来,精湛技法是传承根基,而让老手艺融入现代生活才是长久之道。罗泾十字挑花本就源于农耕时代普通人的日常表达,纹样、针法、材料皆贴近生活,这正是其当代传播的天然优势。基于此,她走出了一条守正创新的发展路径。

立足十字挑花纹样的几何对称特性,郑晓蓉将其与现代抽象艺术相结合,研发出百余种兼具美学价值与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她深挖长江流域农耕文明中的“赶嫁”文化内涵,将现代人的情感诉求融入创作,让每件作品都承载着鲜活的文化故事。为打响品牌,她设计专属识别系统,带着作品亮相各类非遗设计展、书展和服装秀,更吸引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佩戴特色挑花兜头巾为其站台,引发广泛媒体关注,仅2018年就获得主流媒体报道90余次。

为拓宽传播渠道,郑晓蓉自学短视频拍摄、剪辑与脚本撰写,参与拍摄的宝山融媒体纪录片《挑花寄深情》广受好评。她还与东华大学传播学系合作,系统研究非遗传播路径,让原本默默无闻的罗泾十字挑花一跃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化爆款。


在城乡共融中守住乡愁走向未来

郑晓蓉打破“非遗只在乡村传”的局限,以多元实践推动乡村文化跨地域、跨圈层传播,让罗泾的文化基因在城乡交融中焕发新生。

在校园与高校的双向赋能中,她的课堂早已超越乡村边界:2024年带领团队开展28场“非遗进校园”活动,从社区小学到重点高校,她既给孩子们讲挑花里的文明乡风,也同高校师生共同探索非遗数字化保护路径,将十字挑花的纹样与针法转化为可留存、可传播的数字资源,让乡村手艺获得科技赋能。由她参与编写的非遗校本教材,更成为城市学校开展美育推广的样板,让乡村文化反哺城市教育。

在多元交流的广阔舞台上,她带着非遗文化名片频繁亮相:从社区文化沙龙教市民制作挑花文创,到各类高规格的研讨交流活动,她孜孜不倦传达着乡村文化的商业潜力与美学价值。不少城市设计师从挑花几何纹样中汲取灵感,融入现代服饰与家居设计,实现了“乡村灵感激活城市创意”的生动闭环,从村里的记忆变成城乡的共鸣。

“海派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文明乡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郑晓蓉表示,作为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既要守护好文化遗产的形,更要传承好背后的魂,用老手艺维系乡村文化根脉,为文明乡风建设注入更多智慧与力量。她的实践生动印证:当乡村文化潜能充分释放,新乡村与现代化城市便能相互映照、各美其美,共同绘就文明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