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主题专栏 > 好乡风好乡贤
【乡贤说】刘秀梅:坚守25载,做一株扎根基层 守护村民健康的“梅”
日期:[2023/2/15] 作者:[罗泾镇]

“乡贤说”背景

罗泾镇立足“泾彩乡贤汇”平台,经过前期基层推荐、严格筛选,打造了一个老中青结合、跨行业跨领域的“乡贤智库”。

为进一步发挥乡贤带动作用,讲好“罗泾故事”,特推出系列“乡贤说”活动,由乡贤代表分享个人在罗泾热土上书写“泾彩”篇章的故事。

本期乡贤代表:刘秀梅

刘秀梅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工作期间兢兢业业、虚心好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用心服务每个病人。在村卫生服务站每天都有很多老人来看病配药量血压,她都热情、耐心地提供服务,对患者们的“老毛病”也了如指掌。作为一名“家庭医生”她还会定期回访病人情况做好详细记录。除了日常值守,她还会利用黑板报、宣传海报和定期的健康讲座来为村民科普一些保健知识。

2012-2022年她曾多次被单位评为年度“先进个人”,2021年还被授予了罗泾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名普通乡村医生的不凡故事。

我所在的乡村卫生站

我叫刘秀梅,是牌楼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名普通的医生。主要负责牌楼村、陈行村、一居委,这三个村居村民的医疗健康,是1500名左右村民的家庭签约医生,为780余名高血压、糖尿病和30余名精神患者立档建册,有时也会开展一些健康类的讲座,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保障。

牌楼村在2012年部分动迁以后,将近一小半的村民搬到了小区居住,但还是有不少村民会回村里的卫生站看病、配药。我说,现在住在小区里到村里卫生站过来还挺远的,怎么不在卫生院里配呀。他们说,你对我们情况都了解,这么多年我们也习惯了来你这里。

我是在1997年10月开始了卫生站的工作生涯,那时候村民基本都是小病不出村,感冒发烧、头疼脑热、磕磕碰碰都是来卫生室看。每天早上8点前我都会准时到卫生站上班,因为上午总是最忙碌的。遇到岁数大的、行动不便的病人也常常需要上门服务,白天黑夜、严寒酷暑,有时一个电话就要马上赶去,问诊、送药、打点滴……工作和家庭就像一架永远不会平衡的天平,每当这时,家人总是默默支持我,一句:“路上当心,早去早回。”让我安心出诊。

坚守在抗“疫”一线

2022年3月新冠疫情形势严峻,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再次打响,作为一名抗疫战争的“老兵”、一名共产党员,我又一次投身一线。原定五天的全市封控管理,因为新冠病毒的超强传播力,直至6月1日才全面解封。在2个月的时间里,罗泾镇医护人员以第二幼儿园为阵地,始终坚守在抗疫第一线。

这是一场艰难的战役,我们每天要穿脱繁琐的大白,奔波于各核酸采样点,虽然劳累但是当看到逐渐下降的感染人数,当迎来上海解封的那一刻,我为自己是一名医护工作者能参与其中感到无比激动和开心。


我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务工作者,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令人敬慕的业绩,有的只是在本职岗位上默默的坚守。25年的坚持并不容易,有高兴,有辛酸也有迷惘,但是每当听到村民亲切的喊一声“刘医生”,望着村民信任的眼神,看着村民为我提来自己菜地里亲手栽种的小菜,这份亲情般的淳朴时常让我感动,我相信这份坚守是值得的!

  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我的岗位很平凡,但承载的是医生和党员的使命,我愿立足岗位、恪尽职守。爱在左,奉献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