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宝山区月浦镇安息灵园主任沈惠缘 ![](/news_file/2017070813404613.jpg)
![](/news_file/2017070813405231.jpg)
![](/news_file/2017070813405770.jpg)
人来自泥土,又必将回归泥土。 每年清明、冬至,月浦安息灵园都会迎来祭扫高峰。平日里寂静的墓园,人来人往、泥石和草木间烟火缭绕,数万市民前往墓地追忆逝者,寄托哀思。 无论冷清还是热闹,墓园里总默默站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业务员、是墓碑刻字人、是墓园保洁员……也许平时你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或者对他们的职业心存忌讳,但他们是一群心怀敬意,送逝者最后一程的人。月浦安息灵园主任沈惠缘正是其中之一。 守园十八年,沈惠缘几乎每天都在与“死亡”接触,看尽人生谢幕、生命摧折,在职责中守护——守护落幕人生最后的尊严。 来自门外汉的“靠谱”改革 1998年1月,沈惠缘调任月浦安息灵园副主任,这之前,他是月浦镇畜牧兽医站站长。从兽医到墓地管理者,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份工作,沈惠缘却找到了共通点:都要服务好群众。于是,这位殡葬行业的门外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学习,学好了、学透了才能管理团队、践行改革。 在门外汉逐渐升级至行家的过程中,安息灵园发生了巨大变化。灵园占地面积不足一百亩,是全市44家经营性公墓中最小的。2001年,沈惠缘担任主任时,全园各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基础设施差,经营情况差,当时全园最大的项目是建了9000穴壁葬,但是少人问津,每年售出不足100穴,也就是说,按当时的壁葬穴位,一百年也售不完。墓葬的占地面积大,每个双穴墓占地在2-3平方米。全年的营业收入不足300万元,职工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不高。 面对重重困难,沈惠缘决心着手改革。针对壁葬经营惨淡的情况,一方面要求业务人员利用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让更多客户接受这种葬式;另一方面根据客户要求,对壁葬进行改造,使其面目一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当年大量壁葬穴位已基本售完。同时,他还注重灵园的长远发展,开发和推广小型墓,当时国家规定的双穴面积是3平方米以下,安息灵园率先开发了1平方米以下的小型墓。目前,墓穴进一步小型化,最近几年开发的双穴墓都在0.5平方米以下,但是建墓的材料、造型、墓地装饰都十分考究,小型墓因而得到了客户的欢迎。 2016年10月,月浦灵园开设了生命晶石葬区,时隔仅一个月,迎来了第一位客户,这位客户说,我到处打听,结果,全上海只有你们这里能安放生命晶石。确实,沈主任在上海推出将遗体火化成生命晶石[ 一服务项目时,就为客户想到了,到目前为止,已有四位逝者在生命晶石葬区安息。 一系列实际有效的举措使灵园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2001年全年营业收入不足300万元,2015年已超过3000万元。墓地的土地利用率全市最高。同时,为谋求全面、可持续发展,沈惠缘在抓经营效益的同时,还在规范落葬程序、梳理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职工业务素养、改善墓区环境、推动网络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成绩喜人。 面对客户,学会逆向思维 如今,月浦安息灵园依然是上海最小的经营性公墓,服务功能却最十分齐全。七八年前,沈惠缘看到墓地落葬时,有些人家常为一些小事发生争执,就根据上海的相关风俗,制定了一套落葬程序,大受欢迎。依照这一程序,大大提高了落葬进度,之后市殡葬处又把这套程序向其他墓园介绍,现在有不少墓园采用同样的程序。 “沈主任的‘金句’是:面对客户,学会逆向思维,切不能有朝南坐的心态。”业务员们告诉记者,沈惠缘与客户打交道,做客户思想工作,解决矛盾的能力可不输柏万青。这位“灵园柏万青”回忆起上任初期的状况笑说:“‘法庭见’这三个字真没少听。有那么一阵子,一听到楼梯上的脚步声神经就紧张。后来发现,很多投诉、矛盾起因都是一些很小的事,例如言语上的小疏忽。”沈惠缘以身作则,并要求业务员每个环节必须规范、仔细,在服务中注重细节,既是对客户负责,也是自我保护。前往墓区祭祀的人形形色色,对于墓园工作人员而言,主要是要看清对象服务,比如,刚有亲人去世的家属,心情比较悲痛,服务时自然不能微笑。而如果老人去世很久,另外一半率领子孙后代祭祀时,老人家微笑着主动跟工作人员打招呼,此时自然也要微笑服务。说起这些经验,沈惠缘如数家珍。 2009年清明前夕,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在邻居的陪同下来到灵园祭扫,下车时,脚上不小心划开了一道伤口,业务员帮她止了血,邻居用轮椅推着她完成了祭扫仪式。沈惠缘得知后,决定自己开车把老人送回家,“老太太回家要上车下车的,不太安全。”老人感激万分,反复表示要“意思意思”,然而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灵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是休息日,也没有午休。考虑到有的客户只能利用单位午休时间赶来办事,沈惠缘要求业务员中午错时吃饭,一旦有客户来,大家分工合作,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手续,“这样客户赶回单位兴许还能吃上一口热饭。” “助逝者安息,绝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职业。” 2012年深秋的一天,六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来灵园祭扫他们的老同学,业务人员查询后发现,墓区里没有他们要祭扫的对象。这下老人们着急了,“我们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知青,彼此几十年没有联系了,前不久听说这位同学去世,好像是埋在这儿所以赶来了。”看着六神无主的老人,正在业务室接待客户的沈惠缘停下手中的事,赶紧走到他们身边,“你们先别急,坐下休息会儿,喝点茶水,我来想想办法。”他马上打电话一个个公墓询问,从宝山问到嘉定,终于在嘉定的仙乐息园打听到了信息。老人们喜出望外,临别时,紧紧拉着沈惠缘的手,感激道:“你真是好人,你会长寿的。” 2015年,“东方之星”一位遇难者的家属要到安息灵园为他们的亲人购墓,从咨询到办完所有手续,先后来了五六次,沈惠缘每一次都亲切接待,家属们非常感动。 十九年来,沈惠缘将这份“冷门”职业中做出了“热度”,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本单位,职工们也常被他的关心所感动。职工因病住院,他都会前往探望,遇上突发伤病,他更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一些已经退休的职工至今都记得他当年为他们治伤治病奔忙的情形,“当时真是多亏了他,要不然我可能落下残疾啦!” 对于协作单位,月浦安息灵园一直重合同、守信用,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纠纷。2017年6月,月浦安息灵园分别获得“上海市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称号,这是对月浦安息灵园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个肯定。 老子说:上善若水。 其实,殡葬者也是善者。虽然现今许多人依然谈“墓”色变,但在沈惠缘眼里,助逝者安息,绝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职业。 十九年的守园人生也让他深切感受到殡葬形式、观念、祭奠方式等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说,殡葬祭扫是延续千年的民俗,有些习惯根深蒂固,一时无法改变。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在不影响民俗的前提下,慢慢推行绿色殡葬和文明祭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