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十余年、青春当有为的他,因为一份教育情怀,为着一份使命担当,辞别家人,远离上海,踏入皖南山岭,来到白茅岭学校。四年耕耘路,筑梦“飞地”校,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十万公里来来回回,沪皖之间飞驰,一校三地奔波,永远在路上的他跑出了师生幸福的加速度,也跑出了学校宽阔的发展路!他,是皖南农场口碑载道的吴昌利,学生心中的好校长,家长眼中的好当家,老师钦佩的引路人,领导称赞的宝教人。 肩负使命,他不舍昼夜重塑校园 2018年10月学校正式移交给宝山区接管,吴昌利接手的是一所无立校章程、无校园文化、无科研教研,两地间隔100余公里的“三无”学校。面对简陋教室、流动的师资队伍、个位数的年级生源,他深感农场职工驻守域外的不易、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难处,也使他更明白身上所肩负的职责使命。他暗自下定决心,埋首于千头万绪、繁难急愁的移交工作,不舍昼夜,从筹资增建、立章建制、文化塑校……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室,无不印有他的足迹,浸有他的汗水。在不断筹划与建设中,学校基础实施工程逐渐旧貌换新颜。这几年,围绕学生成长和素养提升,他在队伍管理、专业发展,硬件实施方面也算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满怀赤诚,他学陶师陶爱育真人 四年20万公里的奋斗历程,铺成了学校热热闹闹的特色课程。以宣纸为主的文创艺术课程、以“南岭竹韵”为主的编织手工课程、以“百草园”“宣木瓜”为主的中草药传承课程等14项校本课程,不仅让学生大开眼界,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先后成为上海市劳动教育特色校、上海市植物协会青少年劳动实践基地、宝山区“行知行”劳动教育基地校。其中,中草药、宣纸等非遗项目已被市、区级重点课题立项并开题论证。 勇于创想,他心有所信开拓发展 两校区不仅存在空间距离,而且师资结构、团队管理各不相同,一所学校两种风格,势必影响今后发展。吴昌利被这个问题扰得夜不能寐、食不能安。立足学校未来发展,他着手开拓之举。 要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就必须推进专业发展和硬件实施提升。为此,在区教育局、教育学院支持和指导下、区内兄弟学校无私的帮助下,学校搭建各种平台,不仅完成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还借宝山长三角一体化机会,与当地学校联动教研;派校骨干教师到宝山基地校跟岗培训、举办了两届皖南农场学校教育论坛,评选两届皖南农场育人园丁、育人标兵。 心唯大我,他坚守飞地防控疫情 为“飞地”教育奋力挥洒、勤垦播耘几年间,吴昌利内心常常泛着愧疚与自责,那是对家人无尽的牵挂和思念。作为家中顶梁柱,他上有老、下有小,然而却无法照管家庭,无暇顾及妻女,更不能看护身患重病、时常在长海医院化疗的岳母。教导孩子、照料岳母、打理事务,所有重担全压在妻子一人肩上。上半年疫情中,在家中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她依然选择坚守农场128天,确保农场师生安全。期间,她还筹集资源为宝山教育大白志愿者送去了4000斤蔬菜。 四年如歌岁月,闪耀着党性光辉,熠动着奉献纯粹,见证着师心高贵。未来征途如何,作为“飞地”教育的掌舵人,吴昌利将一如既往引领一群“飞地”人,披荆昂首,阔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