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守望,点亮生命微光
鲁劲言 友谊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鲁劲言,今年27岁,是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街道的红十字会工作。他待人真诚,工作勤恳,深受同事和居民的喜爱。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11年,鲁劲言13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无偿献血,是和父亲一起,在父亲的QQ空间里至今还有着一段当时留下的说说,上面写道“昨天,在鲁多童鞋的鼓励下,第一次献血—400CC,鲁多童鞋还引用了许三多同志的名言给予极高评价——这事有意义!”。父亲所做的表率像一颗种子,在少年鲁劲言的心中悄然种下。他隐约地意识到,这件“有意义的事”能够拯救他人的生命。
这颗种子在2017年发芽。国庆假期,正在读大二的鲁劲言在江苏省睢宁县老家参加义务献血时,看到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科普宣传。他毫不犹豫地登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缘分,有时候就是这样奇妙。仅仅一年后,鲁劲言就接到了当地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次配型成功。“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这么快就降临到我的头上!”他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依然难掩激动。他立即表示愿意配合要求做好各项准备。然而,最终医院选择了更为适合的配型者进行捐献,鲁劲言的首次捐献之旅还未启程便戛然而止。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鲁劲言又经历了三次类似的情况,每次都满怀希望地做好了准备,却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捐献。鲁劲言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一般起伏,遗憾和失落也曾在心头萦绕,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2024年1月底,已经在友谊路街道工作两年多的鲁劲言,再次接到了江苏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小鲁啊,有一位患者与你初配相合,病情紧急,这次你是最佳捐献者!” 八年了,这失而复得的机会,让鲁劲言激动万分。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配型成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个生命的希望。“如果套用一个网络热词,我也算是‘天选之人’了,”他跟家人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就像我的使命一样,这次机会我必须要把握住。”
这一次,与鲁劲言配型成功的是一位比他小一岁的年轻人,移植医院要求在一个月左右完成所有流程。高配和体检同时进行,体检结果出来后,鲁劲言却面临了一个新的挑战:由于体重超标,他的转氨酶(肝功能指标)偏高,不符合捐献条件。江苏省骨髓分库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必须尽快减重,将指标降到正常范围。鲁劲言深知,救人是天大的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于是,全家总动员,为他制定了严格的减肥计划。那段时间,鲁劲言严格控制饮食,每餐都精打细算,保证营养的同时减少热量摄入;他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他加强锻炼,跑步、跳绳、做俯卧撑……。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他终于成功减重15斤,并在最后一次复检中各项指标全部合格。
那段时间,鲁劲言在上海和徐州之间多次往返奔波,但他从未抱怨过一句。正式采集前几天,他再次赶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始注射“动员剂”。这是一种促进造血干细胞从骨髓中大量释放到外周血中的药物,方便后续采集。那几天,鲁劲言的身体出现了明显的反应,恶心、呕吐、全身酸痛,疼得他整夜都难以入睡,但他始终咬牙坚持着,因为他知道,和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相比,这些痛苦都不算什么,都是值得的。
2024年3月4日上午,鲁劲言平静地躺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床上,血细胞分离机发出轻微而有节奏的嗡嗡声,他的血液缓缓流出,经过分离,提取出造血干细胞,再将其余成分输回体内。几个小时后,采集顺利结束,这份饱含着爱与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立即送往远方,去点燃那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生命的希望。那一刻,鲁劲言的心里充满了欣慰和感动,他知道,自己完成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他用自己的爱心,为另一个生命送去了希望,也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温暖。